生态景观设计十半岛官网篇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4-01-16 10:37:44    浏览:

[返回]

  半岛官网伴随20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MAB计划的提出,许多国家先后开展了城市生态系统方面的研究。保护环境、改善城市生态状况的思想引入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并对未来园林发展的规划设想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在景观行业发达的国家,生态主义设计早已不是停留在论文和图纸上的空谈,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发展可持续的生态处理技术思想贯穿于整个设计的始终。对生态的追求与对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有时甚至超越后两者,占据首位。国内城市范畴的景观规划还相当落后,仍停留在传统的追求空间视觉效果的形式层次,生态原则只在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中得到少许应用。

  生态设计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应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生态设计将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重视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摒弃了掠夺式开发的弊病,达到人与自然共生的理想。

  鉴于城市处于快速拓展阶段,特别是建设需要大量土地资源,为了保障其建设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应对城市空间作生态敏感性分析,并划分出不敏感区作为城市优先发展区用地。

  生态敏感性分析通过对城市化特别敏感的自然生态因子加以叠加,用以界定易受人类损伤的敏感地带,加以控制保护。一般从饮用水资源、自然生态要素的人文价值、生态资产、工程地质情况等指标进行处理分析。根据生态敏感性程度,将市区划分为生态最敏感区、敏感区、低敏感区和不敏感区4种类型。空间落实如下:

  生态最敏感区主要分布在山脉、河流水系的两侧。该区生态敏感性很高,外来干扰不仅对其自身影响反应剧烈,甚至有可能波及其他地区,对整个生态系统带来破坏,故应属重点生态保护区,城市发展过程中应重点考虑与该区的关系。

  敏感区分布在山体边缘地带、建成湖泊湿地地区以及老城中心。该区生态敏感性较强(包括历史文化因子的敏感性),对维护最敏感区的功能以及整体生态效果起重要作用,故开发建设亦应慎重。

  低敏感区以大片农田景观为主,少部分为城区内历史文化保护地段或文物密集区,该区不宜强度开发,而应作为大地园林化的主要构成成分或历史文化控制建设地段。

  随着环境资源被不断开发利用,经济的高度增长,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局部地区后工业社会的逐渐到来,利用绿化技术对受损环境与被破坏环境进行生态与景观恢复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

  生态处理手法是值得大力推广运用的,但以为设计人造的绿色空间,植林挖池就具有生态效益,未免是将复杂的生态系统简单化了。从表象上看,城市景观大都体现了绿色的主题,但绿色的不一定是生态的,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形成和保持的景观效果并不是生态意义上的“绿色”。自然有其演变和更新的规律,站在生态的角度上看,自然群落比人工群落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充分利用乡土植物种类,尊重场地的自然再生植被,为自然再生过程提供条件或是充分利用基址上的原有植被,发挥自然系统的能动性,这才是绿色生态设计。

  在建筑密集的城市环境中,屋顶生态绿化作为一个比较有效的空间绿化手段,常常出现在高密度的建筑群中。屋顶绿化对建筑本身的承载力和防渗透要求相对较高,因此,一般建筑只能栽植浅根系易于生长的花灌木及地被。但基本上只是的达到了绿化的效果,在生态多样性方面太过单一了。值得我们考虑的是如何更高效的发挥生态绿化的作用,建立生态多样性空中绿化。

  韩国环境部《建设高效率的生物栖息空间》项目之一“天空乐园”——把建设生物栖息场所的市内生态公园的概念引申到屋顶绿化中。把空间分为“野生绿地”、“灌木丛”、“湿地”等,并种植了八十多种植物。屋顶小生态系统建设后,高为12层的建筑,取暖能源减少了14%,空调使用减少了13%.建设两年后屋顶小生态系统植物种类达到了150种,昆虫种类达到了二十多种,鱼类、两栖类、鸟类生存环境优化。由此看来,在屋顶上建设生物栖息空间,给城市带来了生态环境的多样化。

  城市发展在基础建设和道路建设中几乎不可避免对自然植物群落的破坏。依据潜在植被理论进行恢复被破坏的植物群落系统,其在绿量和生物多样性比自然再生的恢复速度快很多城市发展在基础建设和道路建设中几乎不可避免对自然植物群落的破坏。依据潜在植被理论进行恢复被破坏的植物群落系统,其在绿量和生物多样性比自然再生的恢复速度快很多。

  城市发展在基础建设和道路建设中几乎不可避免对自然植物群落的破坏。依据潜在植被理论进行恢复被破坏的植物群落系统,其在绿量和生物多样性比自然再生的恢复速度快很多。

  2.早期形成绿量的速生树种的落叶树(先驱种)与远期形成景观的常绿树按一定比例搭配。

  首先通过调查当地周围的自然植被,在土壤贫瘠的条件下,生长发育着的稳定的树种规划为远期构成树林群落的树种。其次选用当地的速生树种,利用速生树种确保绿化初期的绿量,并为慢生树种提供夏季遮荫。并根据对当地自然植被林缘树种的调查研究,在林地边缘选择适当的抗性强的树种栽植。

  从效果来看,而采取这种生态恢复绿化方法仅需用4~5年的时间,即与其周围没有遭到破坏的植被在绿量方面达到了基本的一致。比任植物自由萌发与生长快几十年。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群落的构造发生相应的变化,动植物种类也开始自然增加。为保障远期形成景观的常绿树健康地生长,必须对恢复地植被进行适当的养护管理及对早期形成绿量的速生树种(先驱种)进行移植。

  生态学的引入使景观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发生了重大转变,甚至改变了景观的形象。充分利用场地原有的建筑和设施,赋予新的使用功能。再生原料支撑的材料,将场地的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的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废弃物等。今天,景观设计师面对的基址是越来越多的那些看起来毫无利用价值的废弃地和被生产破坏的区域。更多的是为我们的城市治疗疮疤,用景观的方式来修复城市的肌肤,促进城市各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德国埃姆舍公园(IBAEmscherPark)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设计者巧妙的利用旧工业区原有的采矿基地和大量建筑,改建成公园休闲、娱乐的场所。不仅尽可能的保留了原有的工业设施作为地区的历史延续,并有效的节约了资源,同时创造了独特的工业景观。这项环境和生态综合整治工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由于工业衰落带来的环境、就业和经济发展等诸多难题,并赋予旧工业基地新的生机。

  俞孔坚教授主持设计的中山岐江公园,也是典型的充分利用原场地的造船厂房及机器设备作为景观的组成部分。对工厂的原有设施加以提炼和修饰,使其赋予新的审美和使用功能,并引发游客对历史的回顾和思索。

  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性是生态设计的重点。生态水环境终目标是使流入自然流域的水实现污水“零排放”。城市里一般污水都被收集到污水处理厂,处理之后再排回河道中。但水处理厂的排水一般为三级排放,仍然携带大量污染物质,所以排放到自然河道仍然是超V类水体,易引发诸多问题。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会上,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指出,根据去年的检查,我们国家600多个城市中间有230多个城市的污水处理率等于零。也就是说,这些城市的污水是直接排放的,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而且也使水的循环利用在这些城市受阻。为了扭转该现状,根据生态设计理念在规划中,我们应分考虑了污水治理、中水回用、雨水收集回用以及水质保持的问题。

  污水处理厂的排水推荐采用一些先进的生态污水处理措施,如太阳能水生物污水处理系统(SAS),处理后将清洁的水回用当地的生产。中水和雨水集中净化处理可利用城市林地作为生态过滤系统,同时加速水的蒸腾和下渗,保障了水系统的循环,并且可创造出一个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环境。这种设计理念有多方面益处:它首先解决了水资源不足的问题;给当地提供了清洁的淡水资源;回灌了土地,补充了地下水资源;进入河流的水质达标,确保河水恢复为奔流的河流,而不是一条排污的渠道。一方面提高了水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通过生态恢复手段维持水循环过程,以便持续地获得可供利用的水。

  湿地作为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调节气候、蓄洪防旱、水质净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天然的生物基因库和人类文明的摇篮。

  湿地具有巨大的净化、降解有毒物质的能力。试验表明,湿地对采油污水中油的净化率可达80%以上,对落地原油和钻井泥浆的净化作用也十分明显。此外,湿地的功能还表现在供给水源半岛官网、重要物种栖息地、动植物产品的开发、科学研究、文化教育、旅游和休闲等方面。因此,利用各类湿地来构筑城市的生态系统,投入最少,养护费用最低,却能为城市带来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浮岛是在池塘中放入浮体,并在浮体上种植植物来净化水质的一种人工制造的“岛”。在浮体上种植亲水性植物,不但可以净化水质,给生物提供栖息场所,而且还具有美化环境的功能。日本约在30年前着手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并成立专门的机构,并利用人工浮岛技术净化水质、创造生物的声息空间、改善景观。

  社会的发展总是在建立在一定的能源、环境的基础上,因此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就是环境的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这与人们所追求的和谐、自然的绿色生活、绿色发展相违背。于是绿色和谐发展,生态设计的理念就应运而生,已形成了强进有力的发展趋势。

  园林景观景观设计大致遵循四大原则:①生态、和谐统一原则;②经济适用原则;③因地制宜原则;④以人文本的原则,具体介绍如下:

  这是园林景观设计原则的核心,每一个环节都是建立在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园林景观在设计时,会有不同的景物参与,在线条、比例及色彩上回呈现出多样性,这时就需要对其进行和谐、统一的设计,避免出现杂乱无章或过度单调等现象。要保障设计出的园林景观既能呈现出生动活泼的一面,同时又能营造出景观层次感

  园林景观的设计的主要目的让人们更加贴近自然,身心愉悦放松的场所,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更多追求的应该是以最小的经济投入设计出更加舒适、更加漂亮的园林。但经济化,并不意味着过度减少资本投入,偷工减料,应该是用最少的钱购进性价比最高的绿色材料,进而实现经济适用需求。

  因地制宜的原则也是园林景观生态设计必须遵循的原则。园林景观的设计要建立在当地生态、人文背景的基础上,这样才能设计出符合当地人们需求的生态园林景观。

  园林景观的设计是源于人们的需求,最终亦是服务于民的,因此园林景观生态设计是为民服务为宗旨的。在进行园林景观的设计是要全面考虑各色的人的不同需求,尽可能的满足全民需求。

  3.1减少不必要的植被、建筑破坏。生态园林景观是遵循生态平衡的原则设计的,在进行园林设计时,应对园林中原有的植被及历史建筑进行详细观察。如果这些植被不影响园林景观设计的总体布局,则可将这些植被和历史建筑进行保存。这样即实现了资源的重新利用,避免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同时也节约的成本投入,一举两得。3.2实现植被间的和谐、优化。参与园林景观设计的植被是多样化的,因此在进行园林景观的设计时要对相关的植被进行专业性的研究,避免将相克的植被生物种植在一起。尽量实现植被间的和谐,植被与植被之间是互助共生的,这样不仅能保障植被的茁长健康成长,同时也实现了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3.3生物多样性、稳定性的管理规划园林景观实际上相当于一个生态圈的缩影,要实现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化,就要保障园林中生物的多样性,群落的稳定性。在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时,由于过分追求植被的长青这一错误理念,使得引入大量长青植被,但由于这种模式打破了生态圈追求的群落多样性,植被相生相克,共同维持环境稳定、共同发展的自然定律,从而使得这些耗费大量资金的植被不能适应环境的需求而逐渐凋亡。因此在进行园林景观生态化设计时,必要要保证生物多样性,群落多样性,尽可能模拟出适应自然生态环境需求的园林景观,这样才能保障园林景观能有效抵御外界环境的干扰、破坏,既能满足人们对生态园林景观的需求,又实现了园林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形势下,园林景观的生态化设计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潮流,因此适应发展需求,遵循生态化园林景观设计的四大原则,才能设计创造出既能满足人们精神需求,又能实现生态的和谐、平衡的园林,才能创造出欣欣向荣的园林景观发展景象。

  [1]张平.生态性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探讨[J].2014.24:92-93.

  [2]赵兴明.生态理念下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5.06:163-164.

  [3]牛春霞.关于园林景观设计的探究[A].太原市中小企业工程技术人才发展促进会.工程论文发展集[C].太原市中小企业工程技术人才发展促进会2015:01.

  设计或艺术设计是当今使用最广泛的词之一。对于一个文明、健康的社会而言,设计是无处不在、无所不需的,可以说一切都需要设计,当然也就包括一个新兴的设计学科——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景观设计。但是现在的景观设计师只注重功能,外表,甚至把设计当成市场竞争的工具、推销产品的手段,其目的是产品而不是人。所以,我认为设计不能停滞不前,而应该充分体现它自己的未来性。

  未来设计中的生态设计,又称为绿色设计,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勃兴的一种新的设计方式。我认为对于生态设计中的生态景观设计,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化的景观设计,都可称为生态景观设计。二战前柯布西埃的“阳光城市”、赖特的“有机建筑”和“广亩城市”等理论的提出应该属于这类。虽然这些早期探索在许多方面有不少“乌托邦”的成份,但在客观上起到了改善和缓解工业发展对环境破坏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脆弱的城市生态系统。二战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发生一系列“公害事件”、工业造成的污染已不仅涉及环境,而且涉及到人的生存本身。出现了水资源危机、生物资源危机、土地资源危机、能源危机、森林面积减小、大气臭氧层变薄、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这些都是由于我们人类生活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引起的。因此,我认为生态设计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仅是代表了一种新的设计发展方向,而且也是一种新的设计方法论:以生态学方式思考,以生态学方式从事设计。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国城乡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大中型城市的景观建设迅猛发展,给景观设计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但是从很多现代景观设计和环境设计中发现我国的景观设计没有地区特色,没有民族特色,而且也不关注生态设计和未来设计。甚至在中国的很多城市中出现了欧式一条街、欧式花园小区和欧式广场等。在国外,虽然对于未来设计和生态设计已经比较关注,但是生态设计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仍然不是很普遍。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却由来已久。“天人合一”就是西周以后,人们强调天与人的关系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一种观点。明清时候的“干阑建筑”,它是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向来注重于地形地貌、通风采光、人畜分离、寝居藏作等各种环境、功能要素的和谐统一,屋顶雨水汇集于灶屋存水缸;人畜便和生活垃圾也汇集于灰塘。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师法自然、回归自然,向往“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生态设计不是一种技术的追求,而是一种观念的变革,它带给人类的不仅仅是提高人类的审美能力,也不仅仅是为了占有设计,而是利用生态设计,科学技术从宏观的角度拯救人类。比如,正在迪拜修建的迪拜旋转摩天大楼,虽然造价不菲,但是意大利建筑师戴维·菲舍尔将这个旋转大楼装上太阳能板,大楼每层之间都安装有巨大的风涡轮机,它们将为整个建筑提供足够的电力。这样运用当代科学技术为生态服务的新观念为指导的设计才是保护生态、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设计不仅仅满足人的需要又有益于生态平衡,它更加重视的是地球的生存能力,和传统的设计理念想比,它具有多方面的特点和优越性,比如它和科学技术综合,改造人类的居住环境。这样,人和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

  景观设计师应该意识到生态设计的重要性,使景观设计是一个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设计。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要尽量根据当地的地理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把景观设计融入当地的生态系统或者利用新的科学技术把景观设计带入理想的,新兴的领域,如用新材料提供自我能源供应系统或是最大限度的将资源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等等。英国著名掩土建筑师阿瑟·夸比自1969年以来,在大量的掩土建筑研究与实践中发现掩土建筑不但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效应,还可以使自然生态景观和土地利用有机地统一起来,同时也可以取得不错的节能效果与心理满足。因此掩土建筑又被为“未来建筑”。因此生态学这个基础环境科学应引起广大景观设计师的关注,并在具体实践中大力推广和应用。

  如果景观设计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本身的利益,以人类为中心思考,那么这种唯利是图思维方式会让人类无所顾忌的像自然掠取资源,会麻木的对待自然环境的破坏,这种改造只能带来短暂美好环境,从长远来看其本质是在破坏环境。设计的生态性是一种不以人类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它不是服务于“人”的设计,而是服务于“地球”的设计,是一种整体的宏观的设计思维。我们应该通过生态设计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解决现在的新问题,超越现有的景观设计。因此,生态设计将是人类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理想工具,而设计中的物质性和艺术性,应该是设计中的基本标准,三者结合把景观设计带入一个新的时代,让景观设计在人类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也是未来人类的希望。

  当今生态园林设计是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但是人们对生态园林的概念还模糊不清,理解还存在偏差。有人认为,生态园林就是园林的生态效益,就是多栽树,树多了,生态就有了;也有人认为,生态园林就是植物造园,植物造景,减少建筑比例,认为绿量大了,生态水平就高了。正确认识生态园林的概念是建设好生态园林的前提,虽然对生态园林的概念还模糊不清,但是从国外的生态园林建设发展来看,其基本理念都是“创造多样性的自然生态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共生的乐趣,提高人们的自然志向,使人们在观察自然学习自然的过程中,认识到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本文对我国目前的景观生态设计进行探讨。

  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布置,利用和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人为开辟山水地貌,从而建造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息、居住的环境。生态设计是指能够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并对环境破坏的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

  园林设计是为了创造人类理想的家园,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园林景观设计也随之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考虑园林的生态特性。

  生态园林是根据植物的共生、循环、竞争等生态学园林,因地制宜的将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相互配置在一个群落内,使具有不同生物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共同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立体植物群落。

  园林景观生态设计与常规设计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生态设计在材料利用方面利用可再生物质, 循环利用,易于回收;(2)将污染减小到最低限度,废弃物的量和分子与生态系统的吸收能力相适应: (3)生态设计尊重自然,反对将设计强加于自然之上,提倡与自然合作,设计旨在实现系统内部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4)尊重和培植地方的传统文化,避免全球文化趋同。

  植物景观设计时,树形、色彩、线条、质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显示多样性,但又要使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相似性,引起统一感。这样既生动活泼,又和谐统一。总之变化太多,整体就会显得杂乱无章,失去美感。过于繁杂的色彩还会引起心烦意乱,无所适从,但太平铺直叙,没有变化,也会显得单调呆板,因此生态园林设计时要掌握在统一中求变化。

  应该表现出植物群落的美感,体现出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这需要我们进行植物配置时,熟练掌握各种植物材料的观赏特性和造景功能,并对整个群落的植物配置效果整体把握,根据美学原理和人们对群落的观赏要求进行合理配置,同时对所营造的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和季节景观有较强的预见性,丰富群落美感,提高观赏价值。

  将体量、质地各异的植物种类按均衡的原则配植,景观就显得稳定、比较顺眼一点。如色彩太浓重、体量太庞大、数量繁多、质地粗厚、枝叶茂盛的植物种类,会给人沉重的感觉;相反,色彩素淡、体量小巧、数量减少、质地细柔、枝叶疏朗的植物种类,则给人以轻盈的感觉;根据周围环境,在配植时有规则式均衡和自然式均衡。规则式均衡常用于规则式建筑如庄严的陵园或雄伟的皇家园林中。自然式均衡常用于花园、公园、植物园、风景区等较自然的环境中。

  生态位概念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城市园林绿地设计和建设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物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于物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

  根据不同地域环境的特点和人们的要求,种植不同的植物群落类型,如在污染严重的工厂应选择抗性强,对污染物吸收强的植物种类II在医院、疗养院应选择具有杀菌和保健功能的种类作为重点;街道绿化要选择易成活,对水、土、肥要求不高,耐修剪、抗烟尘、树干挺直、枝叶茂盛、生长迅速而健壮的树;山上绿化要选择耐旱树种,并有利山景的衬托;水边绿化要选择耐水湿的植物,要与水景协调等。

  绿量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增加绿量,是城市绿地景观营构中必须考虑的生态学问题。如何用较少的绿地,增加更多的绿量,答案肯定是要选择光合效率高,适应性强,枝繁叶茂,叶面积指数高的植物。城市绿地需要一定的草坪开阔空间,但如果大量布局草坪,则显绿量不足。竖向空间层次不够丰富,生态效益也相对降低。要克服广场化倾向,减少草坪花坛。同时,使绿化向立体化扩展,形成地面、墙面、屋顶多层次、多景观的绿化景观体系。要特别重视推行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最终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创造丰富的植物人工群落。群落是城市绿地的基本结构单元,直接决定着绿地的结构和功能。达到相对稳定的绿地覆盖,提高绿地的空间利用率。以最大限度地增加绿量,使有限的城市绿地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体内会向外释放次生代谢物质,这些化学物质会对周围的植物造成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会促进其它植物的生长,也可能会抑制其生长。在生态设计中应遵循“互惠共生”原理,使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植物可以相互依存、共同获利。例如黑接骨木有利于云杉的生长;皂荚、白蜡与七里香之间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松树、云杉、山杨等都能互利共生。但胡桃与苹果、松树与云杉、白桦与松树却不宜种植在一起。这些都是园林景观生态设计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生态设计应尽量保持生物多样性,避免单一化群落系统越复杂,其稳定性就越好。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基础,物种多样性又是构成景观多样性的最重要条件。在生产中常用引进植物与当地的近缘种进行杂交以提高它们的遗传多样性,增强抗病虫害的能力。使用不同叶色和花色的植物进行配置,丰富景观,营造多种生境,避免单一的生态系统。

  生态、休闲、怡情是现代休闲区景观环境的基本需求,以青海贵德黄河生态休闲区景观设计为例即是遵循“以绿为主、以人为本、以意为魂”的理念,为休闲区营建了一个“生态健全、身心健康、景观优美、文化优秀”的休闲环境。

  贵德是青海省东部地区的重要城镇,位于青海省南部旅游发展带上,承担文化旅游的城镇职能。成功的青海贵德黄河生态休闲区景观设计需要着重处理好生态保护、形象展示、活力营造之间的关系。在我国当前各城市快速发展背景下,城市滨水地区规划建设如何寻找人与自然共生的平衡点,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1.区位关系与背景介绍。贵德“清清黄河”为主线、以黄河南北两岸为重点、以贵德古城为中心的“一河两带一中心”旅游发展新格局。贵德东临省会西宁和甘肃省会兰州,距西宁114 公里,兰州350 公里,西连藏区腹地,随着拉脊山隧道的贯通,西宁、贵德两地将实现1 小时通达,交通区域优势将日益凸显。贵德黄河生态休闲区将依托优越的地理区位,良好的生态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脉,通过高原休闲业态的引入,塑造高原休闲度假和世界黄河生态旅游品牌,打造生态旅游、低碳经济示范区,并成为贵德旅游综合开发示范区的核心支撑。贵德黄河生态休闲区占地约322公顷,水面面积约75公顷。

  贵德作为黄河的节点,以“天下黄河贵德清”而闻名,那么“碧水青山”的概念应该是贵德黄河节点的本位,所谓“碧水青山”就是生态,之所以黄河之水可在贵德及上游清彻,就是这里与内地截然不同,因为这里是中国作为青藏高原上的三江源头对生态资源的保护区,这是内地城市所无法具备的条件和特点,而这一特点正是贵德黄河节点最吸引人的魅力特点,即生态和自然。这一概念正是本项目最具吸引之魅力。

  1.基地位置。贵德黄河生态休闲区位于河阴镇西南部,规划区北至黄河北岸,南临行政中心,西靠温泉小镇,东南为贵德古城,拥有交通、市场、环境、旅游等多重优势。

  贵德黄河生态休闲区属于“清清河岸”景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清河岸”规划范围为东至新的黄河大桥、西至旧黄河大桥的黄河南、北两岸区域,设计范围11平方公里半岛官网,规划统筹考虑了清清河岸周边的包括千姿湖湿地在内的用地景观风貌,集中了三河地区资源优势,展现村镇特有的自然环境风貌。用地面积:公园用地沿黄河成带状,规划用地面积约322公顷。

  1.生态格局规划的基本原则。生态优先原则—即首先满足“有利于设计目标所确定的生态过程”的要求。生态全面性原则—即全面考虑与格局相关的生态过程(垂直生态过程及水平生态过程)。生态可辩护性原则—即主动决策导向的,由生态、经济、社会等因素反复辩护权衡的过程。

  2.贵德黄河生态休闲区生态格局分区。城市生态公园的生态功能主要表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特定生态问题、减少或补偿建设和运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这几方面。通过自然生态过程来发挥生态保护功能的生态设施和空间构成了城市生态公园的核心区域。核心生态区生态功能的好坏与核心生态区的规模有着显著的关系。生态学研究表明,核心生态区生态功能与其面积成正比,规律为:面积增大10倍,物种增加2倍;面积增大100倍,物种增加4倍。即面积每增大10倍,核心生态区所含物种数量以2的常函数增加。

  以滨河带为景观主轴,湿地、林海为生态空间,东、南、西三大文化服务点,构成的“一轴两片三点”的总体框架,形成整体开放的城市景观空间。即具“共享性、地域性、唯一性”特点又具有主次节奏变化的景观效果,打造世界级黄河生态文化体验区,反映青海贵德精神特质的景观艺术。

  根据规划,景观水体是在原有滩涂湿地的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开挖及局部挖深。构建东西两处中心湖体,结合南部已有的水塘,以两条支流连接贯穿。总水域面积约34公顷,中心水体(深水区)约2.1公顷,池塘(次深水区)约5.6公顷,游船线.设计目标。良好的水质是维持水体景观效果的前提和保障,本方案对景观水体总体质量的主要指标达到《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IV类标准,具体如下表所示:

  2.设计原则。景观与生态、水环境改善与保持相结合;预防为主,建立内部生态系统、强化自然净化功能;低投资、低运行成本;易操作、易维护;

  3.设计思路。“流水不腐”,将各支流的水与中心湖体的水保持一定的流动性;“生态重建”,构建良好的生态系统以弥补人工河道生态系统的不完整性;“人工湿地”,采用先进的水处理技术“人工复合湿地”,去除景观水体中的有机物、悬浮物及部分氮磷。“静水流深”,中心湖体水体流动性小,湖体中心水深3.5米,防止高温、日照对水质的影响;“安全和谐”,考虑游客的安全,并与亲水性相结合。

  有人群活动的区域必定需要相应的服务设施。中央休闲度假区一期的景观服务设施分布在区内不同的区域。除设置相应的休闲活动建筑外,主要设置内容为电话亭、摄像部等。休闲活动建筑内则设置书报亭、电话亭和小卖部。

  中央休闲度假区一期基地标高在2198-2206之间,内有湿地、滩涂、林地,地形基本平坦。景观设计必须注重在土方平衡的基础上营造景观空间及活动空间。在大的格局规划时注重大空间的营造,在景点设计时就必须考虑微地形的处理。

  因此,格局规划中除湿地及开挖河流根据水质处理及生态景观要求确定竖向标高外,将根据现有地形高差制定场地高差,东低西高,北低南高半岛官网。休闲活动区为了不影响人群活动的功能性,在地形总体提高的基础上以微地形处理为主,营造小环境以弱化满足活动需要设置的铺装带来的硬景感。

  中央休闲度假区一期:总体亮灯应结合现代文化及格局,强调公园轴线感,通过现代的照明方式营造现代的灯光夜间轴线景观效果。休闲活动区应考虑活动的需要,以布置照明灯光源及地灯、泛光灯为主;自然生境区则强调公园的生态效应,在道路侧布置柔和的灯光满足步行需要;半自然生境区则以庭院灯及少量、泛光灯为主要光源,在满足夜间游览功能的条件下尽量照顾生态区的动植物的活动。

  中央休闲度假区一期的内部交通应以完整的公园休闲交通为目标,在城市交通的引导下自成系统。因此中央休闲度假区的总体道路由四级道路组成即车行道、电动车道、自行车道、游步道。另加整个场地的游船线路系统。

  为了体现交通与环境的协调性和互补性,结合城市的市政交通设置的车行道形成公园的道路骨架,设计宽度为7.0米,西南部道路局部增宽至12米。根据中央休闲度假区内交通组织及管理组织,建议实行限时限行办法。人流密集时段,实行限行措施,外来车辆不得入园,集中安置于西南、东南两大停车场。内部主干道用于电动车与自行车道及特殊车辆。地面采用柏油铺设,并以彩色柏油划分自行车与电动车道。

  植被配置原则。保护为先-保护和利用现有植被,尤其对南岸西部密林和东部湿地景观的植被应进行重点保护,充分利用现有植被。 适地适树-选用适宜贵德气候、土质的特色植物品种进行栽种。契合主题-根据景区项目选用符合项目主题特色的景观植物,突出项目特色。整体协调-乔灌草分层种植,注重景观空间营造、整体空间协调。

  景观植物。乔木大灌木类:一是乡土乔木类-云杉、油松、祁连圆柏、钻天杨、青杨、毛白杨、旱柳、垂柳等;二是特色乔木类-栾树、槐树、白蜡、榆树、刺槐等;三是观花、色叶乔木类-桃树、红叶李、樱花、海棠、梨等;四是观果类乔木-山杏、梨、樱桃、沙枣、苹果等。灌木、色块类。金叶女贞、小叶女贞、小叶黄杨、紫叶小檗、丰花月季、金叶莸、铺地柏、连翘、毛樱桃、榆叶梅、丁香、香荚蒾、锦鸡儿、金露梅、银露梅、枸杞、珍珠梅、绣线菊、黄刺玫等。地被、草本、藤本类。紫羊茅、高羊茅、早熟禾、黑麦草、波斯菊、荷兰菊、景天、石竹、鸢尾、郁金香、蜀葵、芍药、牡丹、福禄考、萱草、地丁、玉簪、忍冬、葡萄等。水生类。荷花、睡莲、芦苇、千屈菜、水葱、菖蒲等。景观水体维持清洁、清亮、无臭无味,有良好的感观。

  在景观设计中,人文历史因素属精神层面,是景观设计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宗教、文化、习俗半岛官网、历史文化信息的积累沉淀必然会在物化载体上留下烙印,鲜明的个性化,决定了不同区域属性特征,审美价值观。生态景观设计主张以“生态意识与人文精神的整合”来解决人与空间的关系问题,协调梳理人与自然、社会之间诸多矛盾冲突。在残留的遗存中寻觅渐渐逝去的人文精神与历史信息碎片,重塑“场所精神”—一种人化的空间来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人文精神并不是空中楼阁,而必须是根植于所属地域的人文历史的基础之上。譬如;闽南、江南地区城市特征与上海、哈尔滨、青岛、大连等殖民地城市建筑风格迥然不同。不同的历史必然决定了各自不同的表达方式,也形成了显而易见的带有区域属性的表现语汇、符号。厦门与泉州近代建筑的中山路商业街体现的是间接传入、移植嫁接的特征,而上海、青岛、哈尔滨等城市近代建筑体现的是直接传入特征。在过去的历史遗迹中存储了诸多的历史信息符号,它代表了一种经历,它在述说城市的故事,是一本形象立体的历史教科书。景观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欧洲,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义、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又一个里程碑。历史演进一般呈连续性的,也有时会呈螺旋或跳跃式的,但历史终归是要不断前行进步的。景观应展示人类阶段性文明成果,而不是一味重复过去不能自拔。它是时代的产品,应体现科学技术的进步,它承担了适时准确传递着时代的文化信息重任。在欧洲历史名城中,新的建筑或景观多把自身作为背景的角度出现,衬托点缀。不突出炫耀自身,给你的时间信息是准确的。

  气候条件,土壤条件、植物种群,地形地貌,构成了景观的自然因素。中国幅员辽阔,寒带、寒温带、温带、亚热带、热带,干旱、半干旱、热带雨林等,区域自然景观的差异性很大。植物、水、阳光等是以物质形态出现的具有柔性特质的景观要素,有研究证明,利用植物的生长规律可以调节改善建筑环境及室内空间温度。如在炎热的夏季,浓密的的树叶产生阴影使建筑可以避免由于阳光直射而产生的室内高温,树冠产生的阴影降低局部温度,为人提供纳凉休闲的空间;在冬季,阳光可以穿透没了树叶的树干枝条投射到建筑物上,可以提高室内温度,是清洁环保的节能方法。如地处南亚热带的中国闽南地区,一年四季都有花开,梧桐树、凤凰树、木棉树落叶开花的时节各不同,若植物选配得当同样会营造出有着分明季节特点的景观环境,大自然如同人一样也是有表情的。选择适合本地气候与土壤条件的经济植物和作物,平面绿化与垂直绿化相结合,区内建筑物墙面和屋面充分予以利用,建立“空中联廊与屋顶花园”形成差位立交的空间形态变化。

  基于地域与人文历史的生态景观设计不排斥人类以往所取得的科学技术成就,智能化可全程监控技术是解决过度能耗的最有效手段,了解运用节能与智能新技术,尽可能利用太阳能、风能,所提供的能源达到自我维持的标准。景观环境中的照明系统所需电力可以从近年开发出的太阳能景观照明系列灯具得到解决。目前生产的灯具技术指标使用期限一般在3年内进入回报期。清洁能源的利用是不可逆转的发展方向。

  基于地域与人文历史生态景观的范围包括,自然因素、历史与人文因素、生态技术、智能技术,是其系统框架的四大要素。

  基于地域与人文历史的生态景观设计,须先进行景观环境生态因素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的调查和统计工作,对区域内的生态资源诸多要素及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对区域内可循环再生的景观资源类别数量统计,建立区域内的土壤、气象、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数字模型数据库,以便为各种景观生态要素在系统中的植入提供必要的比照分析技术条件。对区域内历史与文化资源挖掘整理,寻找形态、色彩等视觉线索和关联因素。调查的范围还应包括诸如;人口数量、生产方式、聚居模式、交通系统等。

  人文与历史因素是景观环境中的灵魂,基于地域与人文历史的生态人文景观设计首先要做人文与历史因素的导入。可以通过物质及非物质因素的形式体现,物质因素主要是指诸如建筑、雕塑等实体的物化形式,而非物质因素主要指精神层面的,通过非物质的形式或传播媒介传递信息的方式,两者无一例外的都带有地域文化的属性。在景观设计中,人文历史主要是通过具体的物质媒介,借助某种地域风格媒介以一定的构成形态方式得以体现。充分挖掘建筑自身的潜能,利用屋面,墙面进行平面与垂直绿化,遴选符合地域气候的植物种类,种植方法,土壤的选择,排水与雨水采集问题,防渗漏等技术问题的解决,如果是老建筑屋顶改造需考虑荷载问题。宜选用草坪、地被、小型灌木和攀援类荷载较小的植物进行屋顶绿化。国内的做法多采用草坪,在北方易采用景天科(Sedum)耐干旱的低养护成本植物。智能技术与节能技术成果的应用是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体现。通过智能化控制的手段可以达到理想的节能效果和目的。目前,太阳能灯具技术相对成熟,是清洁能源,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基于地域与人文历史的生态景观系统包括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两个方面,但同时也离不开诸如;智能技术、生态技术等的支持。基于地域与人文历史的生态景观强调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整合自然资源与地域性人文历史资源,运用生态手段和智能化的技术对各类资源进行合理支配”。它并不是简单的自然的再现,而是有着地域性文化特点的精神产品。基于上述理论和方法建立起的;“基于地域与人文历史的生态景观系统”应具有以下特征:(1)具有鲜明的个性化、地域性的特点;(2)在景观系统中蕴涵历史文化基因质素、民族精神;(3)景观建设所用材料应符合资源再生或可循环利用的原则,智能与节能技术的应用。

  川北河是发源于昌平区东北山麓的山区河道,起点是望宝川村,位于北纬40°19′55″,东经116°18′01″,终点是北庄村,位于北纬40°21′51″,东经116°20′58″(图1)。主河道全长约12km,主河槽宽10~50m,流域面积约45km2,河流上游建有南峡水库。川北河流域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平均水面蒸发量为1245mm,无霜期170~200天,平均降水量为616.2mm,年降水量80%集中在7—9月,径流系数为0.3。川北河流域内第四纪地层中存在一层地下水,其类型为潜水,水位埋深随基岩起伏而变化,含水层岩性为卵砾石,川北河流域地形西高、东北低,故水力梯度由西向东逐渐降低。川北河生态环境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河床、水源缺乏、湿地退化、植被稀少、生物多样性缺失,生态系统破坏严重。

  川北河生态设计目标是改善生态环境和健全生态功能。具体而言就是在恢复川北河水文特征的前提下,根据水源条件拦蓄雨洪,建设由水系、护坡、滩地、水生动植物、陆生植物及微生物等构成的完整的河流生态系统,增强河流自净能力,涵养水源,恢复河流的生态功能(图2)。

  3.1水系空间格局设计1)川北河基本空间形态确定。河道平面布置与河道绿线的划定:河道设计中心线与原河道中心线一致,根据两岸地形地势确定所需行洪宽度,不占用岸边农业规划用地,河道绿线划定范围是河道边坡及巡河路路肩。川北河从南峡水库至治理终点上下游高差是125.14m,河道纵坡平均比降(单位距离的落差)为0.016,本次治理按照沿岸高程与河道高程的变化取河道纵坡,原河底纵坡不变。河道行洪横断面已经按10年一遇洪水要求整治(图3),目前需要清理河道障碍物和修复护坡,治理后将达到河道行洪横断面设计的流量标准(表1)。2)重构河床微地形设计。天然河床由水流长期塑造形成,在横、纵、垂三维空间上有着其特有的深槽、浅滩、江心洲、水湾等多种形态。川北河水系空间设计根据河床演变规律,结合河道地势,通过清淤和疏挖等造型措施调整,在深坑处形成深槽与水坑地形,在非主流区形成水湾地形,在宽阔水域形成江心洲,在窄槽处形成水浅流急的浅滩急流。在此基础上,结合水位变化情况及水生动植物适水深度生物习性,配置适于深水区生长的沉水植物、适于浅水区和滨水区生长的挺水植物以及适于陆地生长的湿生植物。在深槽和水坑内设置利于生物栖息与繁衍的多孔隙石岛。通过河床上中下游、点线面、表中底立体空间的综合塑造,形成自然河床形态的多样性(图4)。3)子槽水系设计。形成较为连续和稳定的水系空间是川北河生态系统恢复的重要基础,因此对贫乏的水资源要高效利用。具体来说是在满足生态功能需要的前提下,将水体空间塑造成狭长的子槽水系(图5),减少水系面积,以减少河水的蒸发量与渗漏量,节约水资源。设计方法是在河床中间位置疏挖子槽(图6),要求子槽中间位置深度60~100cm,宽度5~10m,形成具有一定深度和宽度的过水断面。子槽的水位和流量会根据不同季节时水源的情况而变化,川北河中下游子槽水系在雨季的丰水期能形成较为连续的水系;在冬、秋季节的枯水期,子槽水系主要水源为渗入河道的山泉、蓄水坝拦蓄雨洪和南峡水库来水,中下游子槽水面变窄并在一定范围内形成较为连续的水系,流量也相应变小,如辛庄村段河道流量约0.1m3/s,北庄村段河道流量约0.2m3/s。4)开敞水空间设计。为形成较大水面,在北庄村、黑山寨村、延寿寺及辛庄村4处开阔河段,通过开挖河道与砌筑蓄水坝来拦蓄雨洪及涵养水源(图7)。根据河流地形和水资源情况设置12座蓄水坝。蓄水坝高度约1m,坝体驼峰型,结构上采用不透水浆砌石墙和河石堆坡,由木桩固定散堆河石。为不影响川北河防洪断面,蓄水坝不高于河底设计高程。5)拟自然防渗。为节约水资源,在子槽河底及常水位以下部位采取必要的拟自然防渗措施。拟自然防渗采用有微渗功能的膨润土防水毯材料,与PE膜等其他防水材料相比,对河流生态系统与地下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影响相对较小。拟自然防渗面积是15000m2。为确保汛期雨水和上游来水迅速下渗,补充地下水,在非重点区域不作减渗处理,不进行补水,以减少水量消耗。6)水量设计。因为长期干旱和上游水库的截流,川北河上游河段已干涸多年,为解决子槽所需用水量,采用南峡水库库区水和雨水为主要水源。本段河流环境用水量主要包括补水量和换水量,换水的目的是使水流动,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由于北京市干旱缺水,本段河流用水仅考虑补水量。川北河沿岸支流较多,雨季有大量雨水补充河道水源,年平均径流量约为831万m3,南峡水库总库容21.5万m3。随着灌区内节水灌溉技术的逐步实施,农业灌溉用水量会进一步减少,为本段河流提供环境用水创造了有利条件,南峡水库预计给本段河流提供环境用水量每年15万m3。

  3.2生态护岸设计为恢复河岸的综合功能,需要将河岸抗冲能力和生态系统重构进行有机融合。具体来说是结合自然条件,保护具有防洪功能的天然岩体岸坡;以适当修整方式利用自然边坡;对不同的河岸形态下的乱坡构建对应的生态护岸模式。生态护岸范围从南峡水库至北庄段,总长度约15km。采用的主要护岸形式如下。1)植被护岸。在岸坡缓、水流慢处采用草地和灌木护岸,这种自然舒缓的边坡是理想的亲水空间。2)驳石生态护岸。采用自然石砌筑护岸,以植物点缀,具体方法是在卵石缝隙中种植垂柳等植物,以河卵石和芦苇等水生植物点缀坡脚,这一做法既能稳定河床,又能改善生态环境。

  3.3湿地恢复与保护设计1)湿地设计。川北河湿地面积约5万m2,主要分布在河流开阔处的北庄村、黑山寨村、延寿寺及辛庄村等地段。在河流内通过开挖子槽和涵养水源等措施构成湿地水系,引进多种湿地生物,以此形成河流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架构。由于湿地存在水面狭小和水深不足的问题,导致水生动物稀少和食物链简单,需要从上游南峡水库挖取适量底泥以培育底栖动物,如长三肢轮虫、枝角类、环棱螺等;引进鱼类等大型水生动物,如中华鳑鮍、高体鳑鮍、彩石鲋、小似鲴、无须矞、赤眼鳟、鳙、罗非等;引进水生动物约8万尾。2)湿地水质净化设计。在川北河外的生活污水通过污水管网收集处理后在进入河流内部之前,先通过入河口处沙子和碎石组成的过滤床排除杂质,再经过湿地内水生植物群落吸收和降解N、P等污染物质,以及利用昆虫、鸟类、鱼类取食微生物等浮游生物,使污水和污染物消除率达到60%~70%,净化后的水体最后流入川北河水域内。

  3.4生态公益林设计1)河岸防护林带设计。防护林带改造有利于川北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和洪涝灾害预防。在暴雨和洪水发生过程中,河流林地能够大量地蓄积水源,避免水资源的浪费;提高岸坡抗冲刷能力,减少水土流失;也减少了下游洪水的威胁。另一方面,防护林带改造为川北河水、陆动物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是野生动物迁徙的重要廊道。防护林带分布在黑山寨村(林带长约1300m,宽约20m)、辛庄村(林带长约1000m,宽约20m)、北庄村(林带长约1200m,宽约20m)等川北河两岸的村庄和主要交通路附近。在改造过程中,要统筹考虑因水位变化而产生的生态环境、景观及污染防治等问题。2)上游水土涵养林设计。水土涵养林位于川北河主要支流分水岭沟和川北河的汇合口(图2-1),分水岭沟东部是怀九路和上黑路的交叉口,是十三陵景区进入川北河沟域主要通道,是主要的景观廊道之一。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此汇合口是川北河上游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目前该区域植被稀少、土地、水土流失严重,急需通过建设水土涵养林完善调节流量、减少洪害及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具体措施是种植油松、桧柏、国槐、黄栌、山桃、银杏等植物形成面积约3.5万m2的大片自然林地。

  3.5.1营造多样化生物群落根据川北河的土壤、气候、水源、植被及地域结构等自然条件,培育滨水区的水陆复合生物群落。具体来说,首先是在河岸水际带及堤内地带形成生态关系完善的生物群落;其次是结合各区域不同自然环境,营造特色鲜明的生物群落,例如水生生物群落、陆生生物群落等。

  3.5.2保护和利用乡土物种保护和利用乡土物种是生物多样性理论的核心思想之一。首先乡土物种适宜当地生长,其管理和维护成本低;其次,乡土物种消失是当今急需解决的全球生态问题之一。因此要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培育和利用本地的植物,引进本地区水生动物及鸟类等。1)植物多样性设计。多种类植物引进有利于生物多样性形成。目前河流两岸仅有杨树、柳树、苹果树、梨树等少数植物。为丰富林相,选种白蜡、油松、国槐、七叶树、黄栌、迎春、黄刺玫及连翘等多种乡土植物,营造乔灌木及地被的多层次植物立体空间体系。在河流生境改善基础上,引入芦苇、菖蒲、香蒲、睡莲、千屈菜、荷花、野慈菇、水葱、雨久花、鸭舌草等水生植物。2)引鸟设计。引鸟设计是根据鸟类的繁殖、度夏、捕食与栖息等活动规律制定实施措施。由于鸟类的飞翔需要一定起落空间,因此选择延寿寺下开阔的河面为引鸟区,营造开敞的水面,在西侧河岸减少高大乔木,为鸟类提供飞翔降落的净空;在水体内营造湿地、沼泽、岛屿等不同环境类型的栖息地;根据鸟类在自然条件下的捕食要求,在人迹稀少的东侧河岸营造林地、灌丛、草滩、浅滩等多种生境以吸引鸟类需要取食的昆虫,种植大面积的蜜源植物和鸟嗜植物为鸟类提供食物果源;为减少人类过度干扰,观鸟区与引鸟区之间利用水面和树林隔离,游人所在观鸟区与引鸟区直线m。满足鸟类不同要求。引鸟区面积约8000m2(图2-2)。3)水生动物多样性设计。为丰富水生动物种类,从上游的南峡水库引进无齿蚌、中华米虾、鳖、龟、鲢等底栖类、食草类及捕食类的多种水生动物,约5万尾。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生活质量,追求自然健康的生活环境。本文以江苏宜兴根大生态酒店的室内景园生态设计为研究对象,充分了解生态设计的具体方式和方法,深入分析商业餐厅生态设计的可行性与前景,同时通过根大酒店的实例,研究了解宜兴文化,以期借助生态酒店的经济和社会作用,促进当地旅游和文化产业不断发展。

  根大生态酒店位于江苏宜兴,集合了餐饮、娱乐、休闲度假等功能。借助于沪宁杭交汇的地理位置优势,在生态旅游发展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整个生态酒店占地1195亩,绿化率达到55%。借助宜兴云湖风景区水资源的优势,水面面积占酒店总面积的30%。根大生态酒店周边有阳羡茶文化博览园及佛教星云大师祖庭――佛教道场大觉寺。在独特的自然、旅游资源的助力下,根大酒店成为了宜兴旅游与农产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城市中生活的人们来说,生活节奏快,压力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可以通过旅游的方式放慢生活,而回归到大自然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因此,整个根大生态酒店的设计,都是为了营造一个绿色、自然、常态的休闲环境。方案上,以江南文化和人文特色为设计主旨,加强水景设计。用中心水系将文化节点进行连接。辅以地势高差变化,园林式小品的点缀,把每一个历史故事、文化传说生动活现的演绎出来。通过舟、亭、廊、碑的串联,把宜兴的历史文脉表现的淋漓尽致。不同的植物,体现出不同的质感、纹理与色彩,将所有细节恰到好处地组合,使整个餐厅环境和谐统一。

  酒店地处宜兴西渚镇云湖风景区内,建筑的场地设计因为水系较多,湖泊密布,所以在酒店建筑设计初期必须进行基地选址。在完成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之后,才能进行后续设计。在整个项目的景观设计上,酒店处在自然风景区内的自然优势为酒店增色不少。对室外景观而言,天然的自然背景,原生态的周边环境,是酒店全方位设计自然光照,通风系统的环境基础。同时,酒店室内景园的设计,更是有赖于这一片天然的动植物资源宝库。内外环境的完美结合,对整个项目档次的提升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在经济上,因为整个景观效果的独特性,所以因旅游休闲带来的客源也有一个质的飞跃。

  在酒店室内空间的划分上,根据餐饮、娱乐、休闲活动等主要活动项目的不同分类,辅助以大型会议和婚宴庆典场所需求,将室内空间分为景观游览区、主题大厅宴会区、王府包房区及分散于各个景观区域中的散台区。厨房、明档、设备储藏等辅助用房也被合理的布局在酒店各区域内。就餐区作为酒店重要区域,占地面积在50%左右,以厨房为主的服务区域也应控制在25%左右,具体根据酒店室内面积及容积率而定。

  以一个完整的项目为出发点,根大酒店的节能化设计由多方面配合实现。酒店地处江南,水网密布,四季气候变化明显。在节能降温系统的设计上,设计师选用的是几种系统相加的模式。通过自然通风、内外遮阳网、湿帘风机及空调系统的协同配合,高效调节了室内的温湿度变化。

  在阳光直射较为剧烈的季节,利用内外遮阳网改善直接射入室内的阳光,均匀的调节因日光积聚而产生的热量。但在夏季,光照丰沛,光产生的能量极高。因此,通过内外遮阳网均匀分配,室内的热量过多,室内温度反而高于室外。那么这些热量就需要在自然通风和湿帘风机共同的作用下,进行疏导排出。

  湿帘风机虽然资金投入少、能耗相对低,降温效果也比较好,但是它噪音大,室内湿度高的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根大生态酒店设计时,避开了顾客餐饮娱乐集中区域,集中安装于生态景观区,充分利用其湿度大、能耗低的特点,提高了植物的生长成活效率。

  酒店功能区域划分包括一部分包房空间,在这些更加密闭的空间环境中,适当的辅助安装空调,小范围内调节空气温度,同时控制投资和运行成本费用。根大生态酒店的节能降温系统并不是简单的以一个项目为目的设计,它是通过对根大酒店这样一个特定环境的研究实践,设计出一套较为成熟的系统,运用在以后的餐厅景园的生态化设计中。

  在根大生态酒店的设计中,以水体作为设计的中心元素,是使室内生机无限的生花之笔。水体在园林中蜿蜒穿梭,增加了就餐的情趣,提高了餐饮环境的品味。因为有水,设计者在设计时遇水设桥,临水建亭,营造出宜兴独特的水文化氛围。

  酒店的水营造,主要是以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的。在景园入口处设置主题雕塑群。以瀑布、水幕的方式,水流拍打雕塑的潺潺水声、五彩灯光渲染出的斑驳水影,点缀渲染出主题雕塑的美轮美奂。雕塑底部是以静态方式打造的一池绿水,小小涌泉与池底卵石、池畔浮萍组成了一幅生态美卷(图1~3)。

  以一条小溪作为贯穿主题大厅的中心水系,象征着一种原生态的设计理念。宜兴西渚镇云湖风景区内湖池众多,水资源极为丰富。在设计之初,尽可能的优先利用风景区内资源。酒店内的水系,就是将室外的水资源引入室内,作为室内水系的水源使用的。这既是对自然的效仿,同时也是向自然致敬。在营建水系的过程中,在溪底铺设净化装置,用风景区内的砂石作为水净化的材料,对室内水进行较低级别的净化处理。在水系沿岸砌筑原生态护堤,用造型各异的自然石材,作出最为自然的效果。为改善水环境,加速水的生态循环,设计者不仅在岸边设计栽植了耐水的花木与草本植物,而且在水中也培育睡莲、菖蒲等水生植物。这样,整个中心水系充满了原生的意趣,对酒店室内景观环境也起到了提升的作用(图4)。

  水对酒店的音响效果有十分重要的增色作用。因为声光影的相互作用,烘托出了不同室内空间之间微妙而多变的风格特征。原本无声的水在与景物碰撞之后,不仅泛起了波澜,而且创造了独特的声音效果。“以声造景”,滴水声,浪涛声,撞击声,大大改善了就餐区域的听觉观感,达到了听觉的艺术统一与创新。

  植物景观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创造出令人眼前一亮的美妙景致。餐厅室内景园的植物景观设计必须有独特的想法与创意。将餐厅与园林结合在一起。这个独特空间内部的植物既有园林植物的种类丰富的特点,又有温室植物的可观可尝的特色风情,可谓是别出心裁的组合搭配。因为温室特性,在园艺师的巧妙搭配之下,餐厅室内的植物四季花香,千姿百态,每一个季节都展现出别具一格的风貌。

  因为根大生态酒店是全钢架结构建筑物,所以内部空间并不采用传统餐厅砖墙的空间分隔形式。酒店内部区域划分采用的方法是突出植物围合与品种配置的变化,通过植物配置,形成虚实变化,空间变换的效果。其中,枯木岩洞的就餐空间,是以半围合的形式设计的创意包房。自然岩洞,粗糙野性的视觉感受及枯木、岩石的独特纹理所产生的触感,令人过目不忘。酒店内堆山垒石,不断变化的地形,使得绿植跟随着景观起伏连绵。通过绿色植物围合,在共享大厅就餐空间的另一边神奇般的引出一条园路来,一路上绿色掩映,大大提高了室内的绿化覆盖率。植物景观的设计,在酒店内产生了一举数得的效果(图5、图6)。

  根大生态酒店建筑设计,使得更多的阳光进入到室内景园中。通过光合作用,室内半封闭环境中流动较为缓慢的空气被新鲜注入的氧气带动起来,空气中增加的负氧离子使人体感受神清气爽,蒸腾出的水分清新怡人。有些植物还具有吸收氟气、二氧化硫等净化室内的空气的功能。

  根大生态酒店内部分几个不同的功能区。根据空间不同的功能设计,在室内植物种类的选择上也有不同的设计形式。

  入口大厅最大的视觉亮点是巨型的主题雕塑群。在搭配植物时,为了营造热烈、鲜明的迎宾气氛。特别选取了色彩鲜艳的盆景花卉,规则的布置在雕塑下方。留出开敞的空间,以棕榈、含笑、广东万年青、月季等植物衬托雕塑、喷泉的气势与光影美感。

  餐饮区植物设计的选择上,以共享大厅为例,选择栽植较为简单的植物作为开敞空间的植物选择。龟背竹、米兰、含笑、花叶万年青都是较好的选择,它们密植与大厅周边。既区分了空间之间的界限,同时又因为素淡的色彩,为就餐环境增添了淡雅清新的氛围。

  通过对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故事为主题的爱情文化刻画,景观包房区表现的是浓浓的美好爱情氛围。为配合文化氛围。园内建设了一个蝴蝶园,这些“会飞的花朵”与栽植的樱花树相映生辉。

  竹子为中心植物的景观包房区,用遍植的青竹为宜兴“江南第一竹海”的美称添上重要的一笔。徽派建筑淡雅的灰色墙垣与斑驳竹色融合在一起,显得更加相得益彰。通过精心设计,不同风格的包厢在植物景观的衬托下,生态的气息,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图7)。

  在生态化设计这样一个长远的设计主题中,商业餐厅室内景园生态化的研究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部分。在生态环保的大环境下,跳脱开传统经营和生产模式,创新温室餐厅的设计模式,研究生态餐饮、建筑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方式。生态化的设计必将成为一种趋势。

  [1]陈跃中,王小爽.回归大自然,呼唤城市绿色空间:红太阳生态园景观设计[J].中国园林,2005(1).

  [2]高云飞,孟庆林.一种生态建筑技术:自然通风[J].生态科学,2003(2).

  [4]胡永红,黄卫昌.展览温室与观赏植物[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5]吴方林,何小唐.室内植物与景观制造[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6]陈云文,胡 江,王 辉.景观偏好及栽植空问景观偏好研究回顾[J].山东林业科技,2004(4).

  [7]王闽镛.景观设计中水景工程的探讨[J].福建建设科技,2003(4).

  “生态学”这一术语是1886年由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首次提出的,生态学从此就做为一门学科正式形成。1935年,坦斯利又建立了生态系统这个概念。

  在设计中对生态的寻求已经与对功效和情势的寻求同等主要,有时甚至超出了后两者,占领了重要地位。生态学思想的引入,使景观设计的思想和方式产生了重大改变,也大大影响甚至转变了景观的形象。

  目前生态学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重视,这门学科随着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已经扩展到了每一个恒业领域,越来越多的人明白了生态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学科。生态环境设计在世界的地位逐渐加重,尤其是在水资源稀缺、大气污染严重、能源和土地危机等情况下,都迫使人们对生态设计的研究不断加速。

  生态环境指的是生物群种和非生物群种所组成的一个循环的生态系统,一般都完全在自然中形成,并不断的对人类的生活和发展进步来带巨大的影响。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使得人们越发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以及生态环境的利用,以此来保护人类生存环境,防止继续恶化的发生,让生态环境进入良好的循环。

  “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尤其强调土地的设计,即:通过对有关土地及一切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解决途径,并监理设计的实现”。从景观设计学的定义来看,它与土地自有很多大的联系,重在解决问题。做为景观设计师,是对人类生生存的土地和存环境的直接规划者,在进行景观设计中也应该考虑到如何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因为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从事景观设这个特种的职业设计师更加要有强烈的环保意识,在景观设计时要尽量运用生态的设计手法,设计出生态的景观作品,只有融入了灵魂的尽管设计才能算得上一个合格的,有生命的景观设计作品,这对景观设计师有着较高的要求。

  从目前的景观设计师来说,他们掌控着每一块土地最终的命运,土地同时也是人类生存需要的必须物质,所以景观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对待土地必须要像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视这片土地,赋予土地一种更加活泼的生命力,让土地拥有自己的灵魂和生命,甚至将一块濒临死亡的土地繁衍生息,着就是土地的生命力。

  我们人类生活的这个环境是由一个个生态系统组成的,我们人类自己也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在这个生态系统里,我们人类最有创造力半岛官网,最有想象力,只有人类才有能力改变我们生存的环境,改变和调节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生态系统,其它的生物只有适应环境的能力。聪明的人类总是希望能通过改变人类生活的环境来改善自己生活的条件,在这个改变人类环境的过程中就有景观设计这一个方面,人类对自己居住的原始自然环境进行改变和设计,使得通过设计改造过的环境更加美丽,更加能够满足人类生活的各种功能和需求。

  在科技发展有了很大进步的今天,人类完全可以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生产力改变自然环境,可以把沧海桑田的变化在很短的时间里演绎,现代都市的一个个快速崛起就是有力的证据。特别是我们中国,现在正在加速城市化的进程,景观设计这个行业也在飞速发展,一个个城市广场和中心公园也正在建立,作为设计师来说是时代赋予了我们这么好的机遇,但认真的思考一下也会发现设计师肩负着很大历史使命,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要求设计师自身要拥有丰富的知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设计师设计出来的真正意义上的好作品应该是既拥有艺术上的形式美而又是生态的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是不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设计。

  景观设计从某些程度上来说,它不断改变我们身边的生活,并且这种改造会因为规模的不同对环境产生着不同的影响,景观设计过程中,不需要完全从科学角度来设计,但是必须要对科学由一定的了解,并且了解生态,才能够在设计中发现自然视觉的美感和环境怎样不断良好循环发展的方法,设计出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景观设计。

  我们每一个人多希望自己生活在干净而有美丽的环境里,这是人们的普遍认识,而真正美丽干净,空气清新,山清水秀的地方往往是没有被人类开发过的地方,这些地方之所以美丽是因为那里保持很好的生态系统,而经过人类开发过的地其生态环境大多会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人类为了生存,为了改善生活,对自己生活的环境进行开发和改造是没有错的,但是一定要保持一个度,还要注意方法,过度和无序的开发就会造成对生态的破坏,人们本来的目的是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但是由于没有宏观的系统的对环境进行分析,没有从长远的利益去考虑,而是片面的大量改造环境,这样最终不旦没有改善好人类生存的环境,反而破坏了环境。

  这些没有考虑生态设计的方案,会大量的消耗能源和人力的,所以景观设计师在设计时一点要尽量的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的具体情况。把景观设计完美的融入到当地的生态环境系统之中,不但能够创造出优美的景观设计方案,还可以净化水资源,景观中的生物也得以持续的健康生长,保持当地动植物的原生态。生态学景观设计,不仅保持了景观的生命力,还对能源发展起着持续发展的作用。

  生态设计作为人类的一种宏观思维和设计思维,它不仅要分析设计整体规划,还要针对人与自然之间互动的联系,用更多的事物来分析,用不属于人类的自然生态系统思维方式来研究生态设计,把人类作为自然的一个部分来思考,以自然的共享、持续发展的思维来进行设计,不浪费自然资源,不为了建设工程而对环境大肆破坏,这种掠夺资源的方式,最终会让人类付出惨重的代价。

  自然生态系统不仅被环境污染和迫害,还会被污染物所转化来的其他共生反应带来更大的影响,对人类社会带来间接或者直接的影响,个别情况下,这种间接衍生的危害,比任何直接危害所带来的影响还要大,难以解决。比如说高温来带的温室效应,空气污染带来的酸雨,二氧化碳排放过多导致臭氧层被破坏,这些都是大气被污染过程中衍生的各种影响。

  所谓“生态设计”就是在设计之中融入环境因素,整体设计方向以绿色环保为主的设计理念,也被称之为“生命周期设计”、“环境设计”或者“绿色设计”。该设计理念要求每位设计人员必须要将生态环保理念落实到每个设计环节之中,要通过合理的设计,有效降低设计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保证整体设计能够与生态环境达到平衡的状态。生态设计理念的诞生,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量,实现绿色化设计,保证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能降低整体景观成本,降低潜在责任风险,确保设计单位的竞争实力,因此已经得到了大范围的使用。

  我国城市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由于没有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出现了很多环境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清楚地认识到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近年来,由于人们环境保护意识和节能减排意识的提高,在设计园林景观时不仅要体现园林本身的作用,还应当起到节能减排的作用。很多政府部门更是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加强园林景观的设计和建设,并在设计中引入了很多生态技术,使得所设计和建设出来的园林景观具有良好的环境保护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自然能源都出现了o缺的现象,所以我国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经济的建设,还应当注重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构建出一个节约型社会,以使我国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现阶段,世界依然处于经济危机的状态,我国在这种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发展,但是各种资源能耗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未来经济的发展,政府部门应当制定节能减排政策以改变能源和环境问题。

  生态材料与普通材料相比较,存在以下3种较为明显的特质,即可再生、可再利用以及可减少,只要所使用的园林建设材料满足这3种特质,都可将其称之为生态材料。这些生态材料的应用,在满足园林景观建设的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节能减排做出一定的贡献,促使我国社会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通常在设计园林景观时,会将园林建筑的屋顶设计为花园,这些屋顶花园在设计时都应用了很多生态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在设计屋顶花园的重量时,应当考虑到建筑物的承重能力,尽可能降低屋顶花园的重量,否则当屋顶花园的重量超过建设物的承重能力,则会发生严重的事故。要想降低屋顶花园的重量,尽量选择栽植小型灌木,切勿在屋顶花园中栽植大型乔木,如此不仅能够减少植物对于土壤的需求,也能够有效降低屋顶花园的总体重量。(2)在设计屋顶花园时,应当设计出阻根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根茎会不断地向下延伸,根茎的这种力量是十分强大的,如果不设计阻根层,则会对园林建筑造成严重的破坏,甚至会出现漏水等情况。(3)排水层的设计。由于建筑物的整体结构较为牢固,尤其是屋顶的结构更是建有防水层,所以为了能够排出屋顶花园多余的水分,需要设计出专门供屋顶花园排水的管道。排水层和排水管道的设计应当结合图纸,选择性能较好的材料,以便达到较为良好的排水目的。

  风在自然界当中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能源,也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其在使用过程中也不会产生任何的污染,是十分环保的能源。现阶段,我国研制出了很多用于收集风能的产品,例如风力涡轮机等。风力涡轮机是生态技术应用所产生的重要成果之一,其不仅能够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还能降低污染物的产生,对于环境的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随着环保理念的不断深入,环保型高新技术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这些技术的使用不仅能够将资源的价值发挥到最大,降低资源消耗率,同时还可以生成新型能源代替不可再生能源,为生态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支持。例如高科技技术可以将废弃地的工业水渠变为绿色河道,形成再生性河流,不仅可以对地下水提供资源,同时还能强化当地的抗洪能力;可以通过生物治疗的方式,治理当地污染土壤,提高土壤内部的微生物以及腐殖质,增加土壤肥沃度,使土壤可以再次达到最佳使用状态。

  通过对自然规律的研究发现,大自然本身存在着自我修复的能力,只要设计人员能够掌握这一规律,严格遵守自然规律对景观进行合理设计,就可以科学化地运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不仅可以降低废弃物的产生,同时还能扩充当地的生态系统,可谓一举两得。设计人员可以通过高科技设备,合理采集自然资源,形成节能型能源来保证景观内部对资源的需求。要足够地尊重自然发展历程,降低对场地的干扰度,进而将生态设计理念与景观设计完美融合在一起。同时设计人员要强化绿化生态知识,打破对绿化概念的误区,按照对自然群落的研究打造出人为的生态化群落,确保整体生态群落的平衡性与多样性,为自然修复能力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总之,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其对于周围生活环境的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能够改善人们生活环境的园林景观也给予了一定重视,要求我们在生态景观方面进行不断地探索与创新。因此,将生态技术应用到园林景观设计当中,能够充分发挥其本身的作用,并促进园林事业进一步发展。

搜索

/n